內容提要:在北京懷柔區寶山鎮道德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民體驗紅色文化時總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穿梭于行軍隊伍之中。

巍巍青山埋忠骨,革命精神代代傳。
在北京懷柔區寶山鎮道德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民體驗紅色文化時總能看到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穿梭于行軍隊伍之中,一邊打著快板,一邊熱情高亢地朗誦毛主席詩詞為體驗者加油鼓勁兒。老人叫李德義,今年66歲,是土生土長的道德坑村人。從他爺爺那輩起,70多年來,他們家五代人用自己的方式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在這片土地上奮戰過的英雄。
父子舍身保護傷員
道德坑是寶山鎮一個不足百戶的小山村,與河北省豐寧縣、赤城縣接壤。村前碧水長流,村后青山為屏。在解放戰爭時期,道德坑村曾是我軍冀熱察軍區的后方醫院,先后救治傷病員3萬余人,其中因搶救無效犧牲的指戰員3000多人,目前仍有625位無名烈士長眠于此。
村里的老人聊天,經常離不開英雄奮勇抗敵、艱苦療傷的故事。李德義從小聽著這些故事長大,再看著山上無名烈士墓,對英雄的崇敬之情早早地印刻在心底。

李德義的家庭是個革命的家庭。姑姑曾經給他講過發生在他家的這樣一段故事。李德義的大伯、二伯都是軍人,大伯還是地下黨員。1945年夏,大伯在豐寧縣老西營子村私塾教書。有一次,他秘密帶回一名負傷的地下交通員,藏在家里養傷,不知怎么走漏了風聲,被國民黨知道了。當時他家在老西營子村有13畝地,國民黨就在李德義的爺爺去種地的半路上把爺爺攔住了,綁在后甸村戲樓的大柱子上逼問。爺爺不承認家里有傷員,國民黨氣急敗壞,給爺爺強灌了辣椒水。爺爺忍受著巨大的刺痛,堅決不承認。
在李德義爺爺這里沒問出什么,國民黨又到私塾找到正在上課的大伯,逼問他傷員的去向,大伯同樣沒有承認。國民黨急了,正好瞧見講桌上有一盒印油,摳出來就往大伯嘴里塞!澳菛|西哪兒是人吃的呀?但我大伯還是咬定了啥都不知道! 國民黨問不出什么,又搜查不到,只好作罷。在全家人的悉心照料下,交通員養好傷后順利歸隊,F在回想起姑姑講的這段往事,李德義依然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
全家上陣照顧傷員
李德義的父親李清元今年96歲高齡了。老人身體健朗,喜歡坐在村邊給街坊鄰居和來村里進行紅色體驗的人員講戰爭時期的故事。
李清元回憶,1948年9月,國民黨出動兩個軍的兵力分東西兩路,向我駐長城以北的冀熱察黨政軍機關發起瘋狂進攻,解放軍的部隊在寶山寺一帶展開了白河阻擊戰。當時,寶山地區的老百姓負責為部隊提供后勤服務,用擔架抬傷員到道德坑村后方醫院療傷。期間,道德坑村出現了“家家是病房、戶戶住傷員、人人當護工”的感人場景。

想起當年救死扶傷的場景,老人歷歷在目。李清元介紹,當時我們家有三間北房,三間小南房,家里十多口人。當時我剛結婚,為了給傷員騰出地方養傷,就在院子中間搭了個棚子住在里面,剩下一大家子都擠在北房東屋里。我們哥兒仨,大哥二哥都去當兵了,家里就剩我一個壯勞力。也不只是我家,村里幾乎家家都這樣,全村總共也沒剩幾個壯勞力。我愛人跟嫂子、妹妹們在家照顧傷員,我就幫著部隊運送傷員、安葬烈士。家里每天光是給傷員們換洗的紗布就掛滿了整個院子。村里每天都會有傷員犧牲,大家心情也都十分沉重。
發揮余熱守護陵園
英雄已去,英名長存。進入和平年代,祭奠和守護烈士成為李德義一家新的責任。
李德義清楚地記得,從小學二年級起,學校每年都會組織他們為烈士掃墓。清理墓地的雜草,給墳添點兒新土,把倒了的牌位固定住……每一次在烈士墓前,李德義都心情沉重:他們是為了中國的解放犧牲的,比泰山還重。長大以后,李德義和村里人一樣,每逢民間節令都要帶上兩份貢品,在祭拜親人的時候也祭拜長眠于此的英烈。
2013年,為追思悼念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英烈,寶山鎮在道德坑村修建了京郊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園——弘德烈士陵園。陵園總面積1.3萬平米,內有紅色展廳、牌樓、忠魂亭、烈士紀念碑、烈士墓區、浮雕烈士墻等。那時,李德義在村里養雞,雞棚就在陵園旁邊。勞動之余李德義經常要去陵園轉上一圈,回憶回憶從小一直聽的革命先烈們的故事,然后在忠魂亭下一個人靜靜地待上一會兒。他說:“每次到陵園來,眼里總是濕潤潤的!
2017年,為保護水源,養殖業退出,李德義一下子沒有了營生。但村里依托烈士陵園不斷發展的紅色旅游,為他這個老初中畢業生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打快板,朗誦毛主席詩詞,F在,李德義每天都會跟隨著前來體驗的團隊“行軍前進”,行至低洼處,“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走到懸崖邊,“白云山頭云欲立,白云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一路上,李德義根據地勢及隊伍的士氣朗誦不同的詩詞,為體驗者們加油鼓勁兒。在行軍途中,李德義還會跟他們講講村里的紅色故事。
“干這個工作我覺得特別光榮!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都是烈士們用生命換來的,得好好珍惜,把他們的精神一代代傳下去!崩畹铝x說。
子孫護墓薪火相傳
在李德義家一代代人的言傳身教下,守護英雄的紅色基因不斷傳承。
前些日子,李德義二伯家的堂弟李德強特意從廣州趕回老家道德坑,穿上八路軍軍裝,在道德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里,體驗了一回部隊行軍、包扎傷員、抬擔架,并在陵園祭奠了革命先烈!拔掖砀赣H回來看看!以前父親總是跟我講他們年輕時的戰斗故事,回憶在這里犧牲的戰友。他一直提醒我們,;貋砜纯!崩畹聫娬f。
看著李德義每天在陵園里辛勤地工作,時常聽著長輩們講革命先烈的故事,李德義的兒子、女兒、外孫子、外孫女也耳濡目染,心中燃起了對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不僅十分支持李德義的工作,還時常跟隨他一起擦拭烈士墓碑、清掃陵園……
不只是家里人,親戚朋友們來到道德坑,李德義也總會帶著他們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穿上軍裝,體驗一圈,給他們講犧牲的烈士,講后方醫院,講照顧傷員,講軍民魚水情。大家總能從李德義深情的講解中體會到戰爭年代革命先輩為解放全中國不怕犧牲的精神,感受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從而倍加珍惜。
對革命烈士的事跡了解越多,李德義就越感到肩上的責任重大。如今,每年都有數以萬計的黨員干部、青年學生來到道德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習體驗。李德義深知這里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對英烈的緬懷與敬仰,自己要做的不僅僅是帶著使命和責任守護好這些烈士墓,更要飲水思源,守護紅色血脈賡續不斷,讓英雄精神代代相傳。 (董思琪)
來源:產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