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五有落實強體系 六力齊發樹品牌
努力開創北京西城區退役軍人服務保障新局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組建退役軍人管理保障機構對于更好為退役軍人服務、讓軍人成為全社會尊崇的職業具有重要意義!蔽鞒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退役軍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立足首都核心區職責定位,自覺踐行“紅墻意識”,以創建全國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為契機,大力加強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及15個街道退役軍人服務站全部建設成為全國示范型退役軍人服務站點,什剎海街道被評為全國20個精品服務站之一,取得良好成效。

一、堅持統籌謀劃與多點發力相結合,組織構建有向心力
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成立區委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書記擔任組長,區委常委、武裝部部長、區政府副區長兩位領導分管主抓全區退役軍人事務工作。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多次聽取關于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情況的匯報,并進行專題研究部署。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工作納入基層黨委、政府年度工作績效考核內容,強化抓落實的主體責任。全區各街道、各社區分別成立退役軍人事務工作領導工作組、退役軍人服務站,由街道工委書記、社區黨委書記擔任組長、站長,形成黨委領導下“一把手”親自抓、主管領導親自辦、部門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全區牢固樹立“一盤棋”思想,堅持高起點、高標準推進服務體系謀篇布局。落實人員編制,服務中心核定編制21人,15個街道配備事業編制人員30名,社區配備兼職人員。開展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制定全區服務保障體系建設和考評實施細則,梳理工作流程,明確工作標準。強化業務技能培訓,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采用線上學習、講座培訓、互評互學等形式,廣泛開展分層次、有重點、多形式培訓,提高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加大督導檢查力度,主管副區長帶隊多次以“四不兩直”方式深入街道、社區檢查,使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建設工作“一貫到底”。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西城區建成1個區退役軍人服務中心,15個街道和259個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用于退役軍人服務、活動的場所面積6640平方米,安排退役軍人服務工作經費983.12萬元,基本實現“五有”“全覆蓋”。
二、堅持全面推進與培樹標桿相結合,體系建設有創新力
以“基層基礎基本建設年”活動為契機,固根基、揚優勢、強弱項,推動服務體系實現從“有形覆蓋”到“有效運轉”。規范實體化運轉,開展服務中心(站)建設情況“回頭看”,進一步完善機構設置、職能配置和運行機制,組織街道、社區服務站工作人員赴石景山區魯谷街道及久筑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懷柔區橋梓鎮北宅村退役軍人服務站、密云區鼓樓街道及沿湖社區退役軍人服務站等實地參觀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提升工作規范化、標準化水平。打造“一街一品”,各街道根據自身區域特色和實際,將傳統工作項目、特色工作做法與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有機融合,廣外街道成立“軍橋”就業創業服務中心,整合轄區優勢就業資源,推出系列精品服務項目,開展精準就業幫扶。廣內街道立足“老兵”需求,深入打造“老兵之家2.0”版本,聯通社區“老兵驛家”,實現退役軍人辦理服務保障事務不出社區。什剎海街道建成“1+22”退役軍人服務體系,努力實現“矛盾調解不出院門、訴求化解不出社區、法律服務不離家門”。月壇街道構建起“3456”全周期服務模式,打造從新兵入伍到入伍慰問、再到退役服務以及退役后的追訪全周期、全流程式服務。此外,西長安街街道“紅墻意識”引領退役軍人服務、白紙坊街道“窗簾約定”鄰里守望志愿服務、柳蔭街社區“柳蔭精神”深化軍地軍民共建等特色服務品牌正在打造中。廣內街道“老兵之家”社會組織工作經驗在全市推廣,退役軍人事務部孫紹騁部長、市委書記蔡奇同志、副市長盧彥同志、北京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苗立峰局長等多位領導親自前往調研,外區、外地兄弟單位紛紛前往學習。全國地級市以上退役軍人服務中心主任培訓班學員到什剎海街道“老兵之家”參觀學習。
三、堅持發揮作用與榮譽激勵相結合,思想引領有凝聚力
以“思想政治工作年”活動為抓手,強化思想政治引領,凝聚退役軍人干事創業。發揮服務體系整體作用,引導鼓勵廣大退役軍人賡續部隊優良傳統,爭當先鋒模范。大力開展“雙報到、雙服務”,目前累計有1000余名退役軍人參與地區矛盾化解、幫扶援助、文化建設、社區服務等地區工作。選聘優秀退役軍人擔任退役軍人事務特邀監督員,有序參與退役軍人事務系統政風行風監督、意見建議反饋、政策法規宣傳等方面工作。凝聚老兵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建設“老兵之家”、“老兵驛站”等社會組織,為老兵提供活動陣地和精神交流場所;以書畫、攝影、合唱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凝聚老兵,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喚起他們的歸屬感和革命熱情;通過成立臨時黨支部、理事會等形式,推選熱心地區建設的老兵作為代表,深入參與轄區服務老兵的決策議事;發揮老兵的橋梁紐帶作用,暢通基層政府感知老兵需求的渠道。搭建老兵服務社會平臺,成立“首都老兵”西城區退役軍人志愿者服務隊,下轄“矛盾化解分隊”和“社會服務分隊”,統一標識,規范管理,讓老兵參與到地區重要活動服務保障、疫情防控、垃圾分類等工作中來,通過奉獻愛心、服務社會,進一步亮明老兵身份,實現自身價值。培樹優秀退役軍人典型,西城區稅務局第一稅務所副所長陳衛華同志被授予2020年度全國“最美退役軍人”稱號,援鄂醫生張亞軍、牛街楓樺社區黨委副書記朱永昆《鐵肩戰“疫” “楓樺”正茂》在退役軍人事務部組織開展的“走進新時代退役軍人——不忘兵之初 模范'兵支書'”微視頻大賽中榮獲三等獎,“兵書記”董正民、轉業干部顧玲入選《北京退役軍人風采錄》,充分展示出退役軍人永葆本色、奮發圖強的優秀品質和良好精神風貌,為廣大退役軍人提供身邊的學習榜樣。

四、堅持氛圍營造與暖心行動相結合,尊崇關愛有親和力
以尊崇服務為工作理念,濃厚擁軍崇軍氛圍,通過暖心關愛行動打動“兵”心、贏得“兵”心。廣泛宣傳退役軍人先進事跡,組織開展“遇見、看見、聽見身邊最美退役軍人”系列活動,為29位退役軍人戰疫“英雄”制作事跡畫冊,編寫《我的戰疫故事征文集》,編錄《退役不褪色 奮進新時代》“兵書記”“創業先鋒”系列光盤,弘揚先進典型,傳播退役軍人正能量。營造政治文化氛圍,加強退役軍人服務場所政治文化建設,充分貫徹黨的領導主題,凸顯軍的特色。打造退役軍人“榮譽室”、“光榮榜”、“光榮墻”、文化廣場等政治文化陣地,加強政治文化宣傳,充分詮釋新時期黨和國家對退役軍人的要求,激勵退役軍人退役不褪色、建功新時代。發揮雙擁品牌示范效應,以什剎海街道“柳媽媽餃子隊”、西長安街街道“穿軍裝的社區主任”等特色雙擁活動為引領,推動形成柳蔭紅墻、愛國擁軍新風尚。持續開展“紅墻衛士”、“好軍嫂”等評選活動,激發現役軍人和軍屬的自豪感。開展尊崇活動,為退役軍人、軍屬、烈屬、現役軍人懸掛光榮牌,為立功受獎現役軍人家庭上門送喜報,春節送“軍味兒”春聯、拜年福字進“光榮之家”,“八一”建軍節印發《致西城區廣大退役軍人和優撫對象的一封信》,讓尊崇之光進入千家萬戶。認真落實新兵入伍“四尊崇”、退役返鄉“五關愛”要求,讓參軍受尊崇、退役受尊重的社會氛圍更加濃厚。常態化走訪慰問,落實常態化聯系退役軍人機制,堅持普遍慰問和重點慰問相結合,持續做好“六必訪”,保持和退役軍人經常溝通聯系、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服務,拉近情感和心理距離,及時將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送到退役軍人的心坎上。

五、堅持整合資源與分類施策相結合,精準服務有執行力
以滿足退役軍人需求為導向,發揮三級服務保障體系優勢,整合內外多種資源,針對不同人群分類施策,努力為退役軍人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整合場地資源,充分利用街道黨群活動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等場地資源,設立專門的退役軍人活動空間,如牛街街道依托黨群服務陣地及各社區活動陣地,設立“老兵活動室”、“退役軍人書香驛站”、“老兵談心室”等多個場所,場所內設置富有軍味的展示墻,彰顯軍的風采。整合服務資源,整合區社會救助、社會保險、住房保障、醫療救助和勞動就業部門政策和資源,織密退役軍人困難幫扶工作網絡。開通區法律援助中心退役軍人綠色通道,優先為退役軍人服務。各街道建立業務部門與服務站點聯動機制,整合轄區服務資源,推動退役軍人服務保障工作落實,如椿樹等街道在圖書借閱、電腦培訓、舞蹈健身等方面為退役軍人群體提供無償或低償優惠服務。精準幫扶困難退役軍人,對有特殊困難的退役軍人“一人一冊”建立臺帳、“一人一策”制定措施。如金融街街道服務站在信息采集時了解到一名今年入伍新兵的家庭困難后,通過匹配政策、協助聯系紅十字會等開展結對幫扶,讓其在部隊安心服役。什剎海街道在一名退役軍人居無定所、生活困難之時伸出援手,多方協調幫助解決臨時住所,落實幫扶政策,發放救助金1000元,并提供專業法律援助,引導通過法律途經解決問題,防范矛盾激化。

精準扶持就業創業,多種形式開展失業情況、就業意向摸底調查,建立人員信息和就業崗位信息清單。開展“一對一”“面對面”“點對點”就業指導,加強崗位適應性、技能培訓。聯合西城經濟科學大學打造就業創業實訓基地,為就業創業提供智力支持。搭建就業服務平臺,廣泛動員地區優質企業,結合退役軍人特長和綜合素質實際,為他們“量身定崗”。
六、堅持矛盾預防與攻堅化解相結合,權益維護有戰斗力
以“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為目標,多措并舉打出“組合拳”,切實維護退役軍人合法權益。抓實預警感知,與“進千門入萬戶”“敲門行動”相結合,增強基層服務站動態感知退役軍人訴求的能力,如展覽路街道通過多次上門溝通,主動送溫暖、送慰問、宣講政策,化解了一名退役軍人因疫情期間父親去世,本人隔離沒有見到父親而情緒激動引發的上訪訴求。落實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領導班子成員基層聯系點制度,定期走訪基層服務站點和重點服務對象,每月排查退役軍人訴求、矛盾,力爭將苗頭性、傾向性矛盾問題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引入專業力量,建立“三師一員”工作機制,設立退役軍人法律咨詢室、心理咨詢室、社會工作公益崗和人民調解工作站,提升矛盾糾紛化解、訴前調解對接、化解家事糾紛等方面的專業化水平,成功化解多名退役軍人的心結,實現“事心雙解”。攻堅化解矛盾,積極響應退役軍人網上信訪和12345市民熱線訴求,實現退役軍人合理訴求的“秒級響應、分鐘處置”。落實領導包案制度,與政法、公安、信訪、網信、人社、民政等部門建立協同聯動工作機制,合力推動問題盡快解決,做到不化解不終結。2019-2020年上級掛賬督辦信訪事項共計27件,已全部化解,辦結率100%。 (北京市西城區退役軍人事務局)
來源:產新網